海洋危机:窒息的油腻海洋

「虽然台湾四面环海,一般民众对于海洋的感情却不是很深。」张根穆指出,台湾多数民众一年可能去不到一次海边,在没有去亲近海洋的前提下,自然不会投入太多情感去关心相关环保议题。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油污染在当今台湾的确是相当严重的问题。「我们虽然有规定海上废油不能排放,却有很多渔船和国外的商船会在台湾的海域排放废油。」除此之外,海难、搁浅、船破损,也可能因为油污渗透而衍伸许多后续的处理问题。

针对民国97年,巴拿马籍货轮晨曦号于新北市石门外海的搁浅漏油事件后续发展,海洋环境教育推广协会秘书长郭兆伟指出,在事件发生过后,他们每年都会带领民众到事发地点关心油污染议题。每当经过油污染发生的海岸线时,稍微靠近就能闻到难以忍受的臭味。

但在事发后三年的某一天,却发生了让他讶异的自然奇迹,「这三年内每次经过我都闻得到油臭味,但这次经过却没有再闻到。」郭兆伟说:「当我仔细走近一看,发现那是石莼,一种在3、4月会生长的藻类,并且是一种可以耐中度污染的植物。」他指出,周遭原先被重油污染的石头区块出现大量绿色植物且周围的生态系正慢慢开始恢复。

郭兆伟那时才恍然,当时人为无法清除掉的油污问题,大自然已悄悄地透过植物的力量开始做清理作业。「当时人类花费数年搞不定的油污问题,竟然还是靠自然的力量来解决!」

油污处理vs. 环境保护难两全

海上发生大规模漏油事件时,油品会依其黏度、比重、化学成份及流动性影响油污扩散速度,而海流与风速则是影响漏油漂流方向的主要因素。

根据油品的比重特性,又可区分为轻油及重油。轻油在水面上可利用拦油索防止扩散,并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和与水中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但蒸发和分解速度缓慢;油污扩散面积增加为十倍以上,覆盖海面造成海底生物缺氧,而密度较高的重油则容易下沉到水中,除了黏稠度高,受阳光和风力影响后的乳化现象会使分解速度降低,若漂流到生态敏感区,其所造成的伤害则更难以估计。

张根穆表示,台湾面临漏油事件时,主要清除方式会在第一时间内布放拦油索,限制油的扩散。拦油以后利用吸油棉处理,尽量吸取油污,最后则使用汲油器,透过机械抽取方式使油污不致漂散至岸际,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但若是油污已经上岸,将加深清除困难,例如民国105年的本国籍货轮「德祥台北」漏油事件,船体因风浪因素导致撞击破裂,事发地点更是离岸边约莫500多公尺,漏油不到2小时内就靠岸。处理方式仅能跟擦地板一样,采取人工清洗,用吸油棉擦拭,再使用强力高温高压水柱稀释,最后再次使用吸油棉把脏水清除。

然而油污染影响为全面性且范围广泛,防灾与水环境研究中心计画专业执行长陈筱华说:「基本上油污处理就是很困难!而且不可能完全复原,到最后就只能靠自然去复育,让大自然慢慢消除。」油污事件的严重性将造成整个区域的生物变化,难以恢复往日生机。

油污处理惹争议除油剂衍生新问题

除油剂是长链型化学药剂,常被使用于海洋污染发生的时刻。使用类似肥皂的介面活性原理,用化学分子包围油污形成油滴小分子,方便稀释以及生物菌解。但由于除油剂本身对生物是一种毒性物质,可能造成鱼类或鸟类透过食物链毒素累积致死,甚至影响人类,使得近年来漏油事件使用除油剂的案例减少许多。

张穆根表示,台湾数年前因某次油污染事件发生后开始使用除油剂,但引发争议后,就不敢再冒然使用。「因为多数民众会对于除油剂本身的安全性与否带着负面观点,担心除油剂在使用过后会是否会让海域周遭的生物误食、进而导致中毒,更恐对海洋造成二次污染。」

针对除油剂在使用上的争议,郭兆伟指出,尽管它的使用与否在外界有极高的争议性,却不可否认其仍旧是清理上的必需品。「因为油会随着海流沾染到各种物体上面,如果你不使用除油剂该怎么办呢?如果仅靠海浪跟洋流把它溶解,速度会非常慢,因此除油剂还是有用的。」他也点出,虽然台湾很多人对除油剂的使用持反对意见,但在两者相害的情况下还是要取其轻,「举例来说如果今天油污染扩散至红树林,整片红树林就都会遭殃,届时在拦油索也拦不住的情况下,不使用除油剂是没办法的。」

今日的台湾在科技的进步下,环保署已核准部分除油剂可在台湾海域使用,「目前国光牌除油剂已经通过检验、可在油污染发生时处理。」成功大学海洋科技与事务研究所教授刘大纲提及,多数民众对于除油剂的骂声,在于对此商品的不了解,「现在一些新型的油污分散剂已通过生物实验,相较以往对于环境已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影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